
秦汉渠灌域里成熟的水稻。(资料图)
扛过了干旱多风的春季,耐住了高温炽热的酷夏,经过171天连续灌溉,宁夏引黄灌区886万亩农田最终跨进流光溢彩的十月。38.2亿立方米的黄河水让稻田喝足“灌浆水”、玉米饮够“壮穗水”、葡萄园享好“膨果水”……又一个丰收季来了。
水是粮食的命脉。在宁夏,将每一滴水都用到刀刃上,是支撑粮食丰收、百姓安康的大事。宁夏水利系统始终坚持“四水四定”原则,严格遵循“优先保障生活水、重点保障生态水、统筹协调生产水”原则,综合分析研判黄河水情、作物用水需求及气象条件,结合年度作物布局、工程输水、调蓄能力、取水许可和用水权等实际情况,将水分配到各取水工程、乡镇、村组灌溉直开口,实现了“从黄河源头到田间地头”的精准分配,打下了水资源科学调度基础。
今年,固海扬水工程长山头渡槽改造、七星渠进水闸升级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相继完工,从水源、骨干渠系到田间的三级灌排工程体系愈发完善,为水资源高效输送搭建起了“快车道”。在同心县韦州镇玉米高产示范田里,智能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遍布田间,黄河水经过600余米的扬水提升后,精准滴入作物根系,昔日“靠天等水”的地块,如今变身“旱涝保收”的丰产田。今年春夏,我区遭遇短时连旱,玉米卷叶打蔫、土地皴裂,旱象露头,水利干部迅速采取“干渠+泵站+蓄水池”协同调度模式,抢回受旱农田的生机。

唐徕渠灌域的小麦。资料图
协同作战,灌溉为民。夏秋灌期间,来自自治区水利调度中心、县(区)水利主管单位、渠道管理单位的干部职工不停穿梭在田间、渠畔,摸清灌溉进度、听取用水诉求、共商调度良策,提前化解用水矛盾。他们每日研判水情、灌情、旱情,每周复盘调度成效,每月通报取用水情况,确保每一次调度计划始终贴合实际需求。自治区水利调度中心水量调度科负责人辛黎东说:“对付旱情,我们的办法是下好‘先手棋’,采取提前开灌、加大引水流量、错峰引水、跨渠联调、渠库互补、动态调蓄等措施。”
供水安全,是农业生产的“生命线”。为确保调度指令畅通和调水工程安全运行,在灌溉前期,全区各渠道管理单位提早对险工险段、淤积渠道、老化设备进行全面维修养护,以“零隐患”状态保障灌溉水网畅通。遭遇强降雨天气时,快速响应、及时研判,快速进入“迎战”状态。保供水,不仅要紧盯雨情、水情、汛情、渠道运行水位和流量,还要高效解决突发情况。7月1日,正值中部干旱带旱情严峻、固海灌区玉米二水灌溉攻坚的关键期,长山头泵站的“电力命脉”面临断线跳闸风险。固海扬水管理处全员进入“战斗状态”,机组启停、水位调控、渠道巡查,每个环节严谨部署、反复确认。最终,原计划3小时的检修任务,仅用时1小时52分钟便顺利完成,将停电对灌溉的影响压缩至最低限度。

鲁家窑水库。(资料图)
据了解,在全区夏粮增产实现“二十二连丰”的情况下,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,实现了节水增效、丰产增收双赢。